對接新三板:創業板的一廂情愿? ----太原紅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 在監管層數度表示支持的氛圍烘托下,市場對新三板與創業板轉板通道的開通預期愈發強烈,僅差交易所層面對此進行確認。 近日,在組織員工學習2015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精神時,深交所終于表態“將在今年推動新三板與創業板轉板試點”,以全面推進創業板改革。轉板漸行漸近。 雖然在2014年進行了一些制度“修補”,目前創業板仍可謂“腹背受敵”:前有上交所戰略新興產業板的潛在競爭,后有擴容全國一年后,掛牌企業逼近2000家、總市值已破5000億元的新三板的實質性威脅。創業板“中國納斯達克”的招牌正風雨飄搖。 為重拾創業板“創新型企業培育板”的定位,除注冊制改革外,深交所也寄望于以開通轉板通道的方式“對接”新三板,為創業板輸送優質創新型企業。面對所處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,新三板掛牌企業有多大動力“轉場”創業板,股轉系統又是否甘于做創業板的“后花園”,是深交所無法回避的現實。 根基搖動 “與創業板建立轉板通道”是國務院對新三板提出的要求。2014年年初,不少企業選擇新三板就是希望未來能借助綠色通道,低成本、高效率地轉到創業板上市。 直到2014年5月證監會表示正就“在創業板建立單獨層次進行研究”,轉板的具體機制才露出冰山一角: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可到創業板上市,無論盈利與否。此后,監管層又多次在公開場合重申了對這一轉板安排的支持。 在A股先后痛失京東、阿里等巨無霸之后,曾以“培育創新型企業”為設立初衷的創業板承受著空前的壓力。 2014年,創業板相繼實施了“降低財務準入門檻”、“建立再融資機制”等改革措施,不過相較于注冊制改革,這些對創新型企業拋出的橄欖枝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,只能算是制度的“小修小補”。 令創業板倍感壓力的是,上交所已在2014年上報了戰略新興產業板方案。該板塊旨在支持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,多被外界解讀為“上海創業板”,將成為創業板在成長股宴席上的勁敵。 就在深交所表示要在今年推動轉板試點之際,上交所又幾乎同時宣布“建設戰略新興產業板將是2015年工作重點”。兩大證交所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創新型企業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。 盡管面臨戰略新興產業板的潛在競爭,目前對創業板構成實質性威脅的還是本次的轉板試點對象—新三板。近一年來,新三板對創新型企業的大量招攬已開始動搖創業板發展之根基,后者高舉“中國納斯達克”大旗的雙手愈顯無力。 深交所本次表態說明,創業板急需重拾“創新型企業培育板”的定位已成監管層和交易所的共識,對接新三板就是其中重要一步。 不過,新三板企業可轉板的具體條件、轉板批量以及是否雙向轉板等關鍵細節,目前還都未有定論。根據現行《證券法》,上市與公開發行股票是“捆綁”在一起的,由于新三板掛牌企業并未公開發行過股票,因此若要轉板創業板,還將牽扯到《證券法》的修訂。 轉板動力成疑 新三板會成為創業板的“后花園和根據地”嗎?從這點上看,新三板企業有多大的轉板動力呢? 2015年,除創業板改革外,新三板競價交易制度和自然人投資者門檻的降低也將推進。屆時,原本就擁有相同法律地位(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)、類似功能定位的新三板和創業板,在市場硬件方面也將趨同,新三板的優質掛牌企業似乎沒有理由轉投創 業板。 美國納斯達克提供了一次歷史鏡鑒。由于市場運行良好,轉板對納斯達克掛牌企業而言意義不大,微軟就曾多次拒絕紐交所的邀請。2006年,納斯達克從“全國性場外市場”一躍升級為“全國性證券交易所”,旗下掛牌企業一次性“轉正”為上市公司。由此,轉板的吸引力降至零,因為這些企業已身處美國最優秀的兩家交易所之一。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王嘯認為,無論新三板及其掛牌企業能否在未來完成類似轉變,我們都要看到納斯達克帶來的啟示—“轉板”的本質并非簡單地更換證券交易場所,而在于原先的場所已無法滿足企業進一步的發展需求。目前新三板正處在快速發展期,現在就談轉板未免“不公平”,應讓市場自行決定新三板的最終定位。 相對于“升級”轉板,新三板2015年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內部轉板,即市場分層的建設上,后者也是股轉系統公開談論最多的事項。針對轉板創業板,股轉系統僅有寥寥數語:“這將由企業自主選擇,我們不會阻攔。若選擇離開,只能說明未來新三板需要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。” 這種態度已經表明,面對定位類似的創業板,新三板并不甘于扮演“為他人作嫁衣”的角色,言語里甚至透露出些許“不服”的色彩。 對創業板而言,與新三板互聯互通固然誘人,但在聚光燈外,眾多區域股權市場的掛牌企業同樣擁有發展潛力,而且它們也更想抓住對接證交所的歷史機遇。目前浙江股交中心就正同戰略新興產業板探討未來對接事宜。
公司地址:太原經濟開發區唐槐路18號(富士康南三門向南300米) 咨詢熱線:0351-5241147 7562287 公交路線:乘坐877、879到富士康終點站下車往南300米路西
|